查看原文
其他

交流 | 巴黎 · 世界新闻教育大会,我们来了!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1-09-10

7月的巴黎,风和日丽

一场新闻教育界的大会在这里举行

这次的盛会与往届不同

迎来了一群中国面孔

快跟着学部君来看看


7月9日——11日,第五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在巴黎召开。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代表团赴巴黎第九大学参加本次大会。


△承办世界新闻教育大会的巴黎


当地时间7月8日上午9点,中国代表团召开研讨会,学者们围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新闻教育:四十年回顾”这一主题,对中国新闻教育进行了回顾,并探讨目前中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的尝试。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海外教学实践团队一行25人,也一同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在会中承担交替传译、摄影、文字记录等各项工作。


世界新闻教育大会


组委会

世界新闻教育理事会(The World Journalism Education Council, WJEC)是由32个学术团体组成的非正式联盟。每隔三年举办一次世界新闻教育大会。

2007

第一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

在新加坡举行

2010

第二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

在南非举行

2013

第三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

在比利时举行

2016

第四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

在新西兰举行

2019

第五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

在法国巴黎举行

2022

第六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将来到中国,由中国传媒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



代表团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刘昶教授主持。作为主办方,巴黎第九大学新闻实践学院院长Pascal GUENEE对中国代表团表示欢迎,希望各位学者能够享受此次巴黎之行、享受世界新闻教育大会。


△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昶主持


△巴黎九大新闻实践学院院长致辞欢迎中国代表团


回顾中国新闻教育四十年


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新闻传播类学者先后在会上发言讨论,交流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经验和方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发言的主题是“媒介技术革命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应对”,他首先指出了媒介技术革命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正在面临的挑战。中国新闻教育在应对之时,应当打破新闻传播教育惯性。张教授提出从价值、知识、能力三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新型新闻传播教育。他说,我们现在的教育总体还是滞后的,无论是人才、社会和行业的服务,还是对科学的认知。我们要穿越这种不确定性,给予它确定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沛芹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陈沛芹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国际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并用课堂教学案例,展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国际新闻教育方面作出的成果,探讨了本科生双语培养与研究生多语种培养的可能性。陈教授还分享了上外的经验和思考,比如从2011年开始,上外逐渐将国际新闻教育中的单语种教育向多语种教育转变,旨在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王晓红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王晓红教授针对当下媒体环境面临的一系列变化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认为媒体人才培养要聚焦于跨学科、国际化、兴趣专长、社会责任四个“I”的培养模式:


“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跨界合作)”,新闻传播高等教育要注重传统媒体相关专业与科技专业的合作与融合。

“International(支持和培养国际学生项目)”,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半夏的纪念、长期与巴黎高等记者学院的合作等等促进了媒体人才国际化的培养。

“Interest(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建立了越来越多的特殊兴趣小组,包括虚拟现实小组、水下摄影小组、无人机小组等。鼓励学生跟随自己的兴趣去探索最新的技术。

“Impact(具备社会同理心)”,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光明影院项目、制作文化地图的短视频等等,这些项目都不断地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同理心。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总结了前三位教授的发言。他认为,张涛甫教授从知识生产、哲学的角度讲述了新闻事业在技术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化发展;陈沛芹教授从国际化角度论证了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历史和发展,国际化也是国家的战略需求;王晓红教授则从本土化角度深刻思考了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提出四个“I”的培养模式。这些对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和实践。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陈昌凤教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陈昌凤教授发言的题目为“中国新闻教育的未来:融合模式”,她分别从“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新闻事业”“我们应该如何做:融合性新闻教育”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技术背景来看,“数据、智能、移动”三个关键词几乎能够容纳未来100年的内容,自动化新闻生产就是新闻与技术的集合。此外,陈教授提出了“透明度”这个新闻理念,它需要新闻记者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解释力、判断力。关于融合新闻教育,在技术与创新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不断尝试去打破学科的界限,比如新闻与法律、贸易、宗教等的结合。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郑亚楠教授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郑亚楠教授,分享了来自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黑山和摩尔多瓦6个国家10名青年导演在黑龙江大学学习的经历。这些青年导演与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9名制片人及志愿者在15天内围绕哈尔滨这座城市完成一部纪录短片拍摄。通过对这次活动的思考,郑亚楠教授提出了“多维度的交流”才能让异国导演对中国建立立体的认识,她认为多维度交流包括:自我交流、与拍摄者交流和与被拍摄者交流。郑教授从城市形象的影像传播实践角度出发,探究了多重交流的教育模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教授对前面的发言进行了总结,新闻教育的新业态是不可控的,充满假设性和不可测性的,甚至要用到一些未来学、社会学的知识。围绕业界,陆院长提出了技巧思维、技术思维和融合人才的培养的概念,他认为新闻不仅仅要以公众为中心,更要以社会为中心。


△左右滑动查看  最后的沙龙讨论环节


刘昶教授主持了最后的沙龙互动环节,演讲嘉宾与代表团其他成员面对面交流,分享新闻传播教学实践经验。学者们围绕跨学科培养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充分讨论了新闻教育的模式。


△中国代表团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左右滑动查看  更多会议现场照片


我们在现场


在本次研讨会中,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胡芳老师、汤璇老师带领的电视学院国际传播海外教学实践团的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并担任志愿者。他们分别负责交替传译、摄影、文字记录、引导等各项工作,受到了参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交替传译组


△左右滑动看看  现场的交替传译志愿者赵恒艺和申皓文


为了更好地协助此次国际会议的开展,交替传译组的志愿者同学们在北京就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


电视学院2018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生赵恒艺同学和2017级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方向)本科生申皓文同学通过选拔成为了本次世界新闻教育大会的交替传译志愿者。赵恒艺同学在来巴黎的前一天晚上,还在抓紧时间进行校对和准备工作,她说,“我负责对接的是黑龙江大学的郑亚楠教授,和我是哈尔滨老乡。由于她的外语是俄语,所以我协助她处理稿件,也在会上进行了一些交替传译工作。我们的配合非常和谐,特别是郑老师发言开始的时候说了一声‘感谢我的小翻’,让我尤其感动!”


△来看看交替传译志愿者的手稿


申皓文同学对接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涛甫教授,申皓文同学说:“特别荣幸能够参加本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的交替传译工作,这也是我第一次将口译课上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实际中来。当我接到这个任务时,内心还是挺紧张的,非常考验随机应变的能力。此次会议有很多新闻传播教育相关的专业术语,这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会议记录组


电视学院国际传播海外教学实践团在参会期间,还有一些同学负责文字记录会议内容,详细记录并提炼总结每位专家学者的观点。来自2018级MFA电视编导的赵雯玉同学是记录组的成员,她说:“在研讨会上,几位教授的发言非常精彩。在速记的过程中,我更加清楚的体会到了全球化、新媒体等对于中国新闻界的影响,老师们分别在现代化、国际化和本土化等方面提了相应对策。还有教授们准备的英文演讲,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


△正在认真记录会议的同学们


摄影摄像组


国际新闻传播海外教学实践团的摄影摄像团队,从会议开始到结束一直认真拍摄,不错过每一个精彩瞬间。2017级本科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的黄耀辉同学是摄影组的一员。他告诉我们,“很高兴参加这次世界新闻教育大会,这是第一次进行会议摄影的尝试,既有期待亦有担忧。但在几位师哥的协助下,还算圆满地完成了拍摄实践。我想这次海外实践的初衷本就是不断提升自我,可谓push the limit!尝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便是我们此行的目标之一吧!”


△全程认真拍摄的“摄像小哥”们


中国驻法大使馆吴小俊公参出席了本次会议,与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十几所高校的新闻学院院长亲切座谈,并与参加本次大会的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海外教学实践团合影留念。


△吴小俊公参和同学们合影


此次中国新闻教育界的参会受到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与欧洲时报等多家媒体对此次新闻大会进行了采访报道。



炎炎夏日,依旧奔忙

给中国的新闻教育工作者们点赞

为电视学院的志愿者们打call


猜你喜欢

交流 | 海内外人士齐聚万寿论坛,共话“世界大变局与习近平外交思想”

交流 | 你可能感兴趣的徕卡之旅-德国(下)

喜报 | 中传!唯一入选本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影展、获专场放映的中国高校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供稿及图片/国际新闻传播海外教学实践团第四组

                       白瑜   张嘉琪   宋天宇   马昆鹏

  编辑/董志奎                         

  美编/陈嘉慧   李玉璞   

  主编/丰   瑞   郑   石                 

  监制/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